關于進一步推動紡織服裝產業
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紡織服裝業是我省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生產產業。為貫徹落實國家有關規劃和指導性文件,落實省實施制造業當家的戰略部署,推動全省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走時尚化、高端化、品牌化、數智化、低碳化、國際化和總部經濟集聚地、創意設計策源地、服貿會展新高地的“六化三地”高質量發展道路,培育世界級先進紡織服裝產業強省,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強化統籌規劃布局,推進“一群兩極三區”建設
1.堅持規劃引領。
制定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定期研究產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面臨的挑戰,研究紡織服裝產業中長期的重點細分領域、重點產品和技術,政產學研用協調推動產業發展的舉措和建議等。到2025年底,爭取紡織和服裝產業營收達到7000億元,到2027年實現翻一番。(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牽頭,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2.推進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建設。
大力推進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建設,以滿足個性化、多樣化、時尚化、定制化以及快速變化的消費需求為重點,加快發展高品質、多功能、智能可穿戴、綠色健康的高附加值產品,提升纖維新材料、先進紡織制品、創意服裝設計、知名品牌等發展水平,培育紡織服裝領域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知名企業,打造綜合實力國際先進的高端紡織服裝集群。(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3.打造紡織服裝總部經濟增長極和產業發展核心區。
依托廣州、深圳在紡織服裝商貿、全球性展會、總部、高端定制、時尚創意等方面的優勢,打造我省紡織服裝總部經濟和創意設計的“兩極”,發揮示范帶動效應。繼續推進汕頭潮州揭陽、深圳東莞惠州、廣州佛山中山服裝產業“三區”做大做強,帶動自身及周邊地區紡紗、化纖、絲綢、織造、印染、洗水、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等加快發展。(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各相關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4.促進有序轉移和特色化發展。
各地要充分認識紡織服裝對就業、展貿服務業、民生保障等的重要作用,推動產業在省內有序發展。鼓勵珠三角地區保留產業鏈上的高端鏈條,即技術密集程度高、產品價值增值度高、利潤豐厚的環節。引導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加強與紡織服裝核心和重點城市開展產業共建、產業合作、優勢互補,出臺針對性優惠政策,積極有序承接產能轉移、產業鏈供應鏈部分環節轉移。鼓勵各地建設完善紡織服裝特色產業園區,規劃建設中國先進非織造醫衛用品產品示范基地、廣東省家紡家居產業園區、湛江吳川羽絨產業園區、韶關翁源繭絲綢產業園區、佛山南海紡織產業園區等,建立園區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一園區一專班,引進專業行業人才管理園區,堅持改革創新,高標準做好園區空間規劃、產業鏈布局,完善生產性、生活性服務配套,推進城產人深度融合發展。(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自然資源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5.推動產業強鏈補鏈。
著力推動非織造布、醫用紡織品、交通與增強用紡織品、牛仔紡織服裝產品、棉針織產品等細分領域強鏈補鏈,積極引導企業鍛長板、補短板,開展上下游供需對接,加強資源、技術、裝備支撐保障,全面提升從纖維、紡紗、織造、印染到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紡織機械、紡織服裝輔料、紡織印染助劑等的全產業鏈發展水平。支持符合條件的紡織服裝項目按要求遴選列入省重點項目、省重大工業項目和省服務業重點項目清單,依法依規強化土地、能耗、環境容量等資源要素保障。(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商務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二、時尚化轉型,打造紡織服裝創意設計策源地
6.加強原創設計。
鼓勵紡織服裝企業與服裝設計大師、工藝美術大師合作,綜合運用形象設計、物質結構設計、材質組合設計、尺寸設計等,打造一批“小而美”的“輕奢”服裝,破解同質化。鼓勵行業堅持“以消費者為中心”,發展個性化、定制化、功能化服裝。研發設計滿足孕嬰童、殘障人士、醫患人群、老齡人群等老幼病殘人群不同需求的服裝。組織舉辦“省長杯”工業設計大賽紡織服裝類專項賽,開展原創設計大賽,遴選好評高、創意設計強、具有產業化前景的設計產品、技術、裝備、工藝。到2027年,爭取培育50家紡織服裝工業設計中心、15個國家級紡織服裝創意設計園區(平臺),發布原創設計產品和紡織服裝精品200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總工會、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7.強化設計融合合作。
引導紡織服裝企業、工業設計企業、美學設計企業和信息化公司合作,充分運用眾包設計、協同設計、云設計、用戶參與設計、交互設計等研發模式,利用5G、區塊鏈、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高研發設計數字化水平。運用數字化噴墨印花、色彩通訊、數字化測色配色、人體服裝三維掃描、立體設計等形式,實現設計效果的虛擬現實高比例還原。推動紡織服裝領域數字化設計平臺、個性化定制服務平臺建設,支持建設紡織服裝設計聯盟中心、在線設計中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科技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8.拓展應用場景。
推動產業用紡織品企業深化跨行業交流合作,加強與個人護理、醫療衛生、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航空航天、應急救援、安全防護、環境保護、土工建筑、海洋漁業等重點領域產業鏈協作,發布一批典型應用場景,加大示范帶動和推廣應用力度。鼓勵紡紗、織造、印染、洗水、服裝、家紡、產業用紡織品等企業積極應用技術含量高、市場潛力好的環境友好型纖維新品種,推廣再生化學纖維、生物基化學纖維、原液著色化學纖維等綠色纖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省交通運輸廳、省生態環境廳、省應急管理廳、省衛生健康委、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9.創新模式業態。
廣泛宣傳推廣共享工廠、定制文化、智能時尚體驗、柔性智能供應鏈、工業互聯、眾包設計、跨境電商等新模式、新業態,推動企業提質增效擴能。支持龍頭企業、鏈主企業、供應鏈集成服務企業構建生產、加工、分銷、出口、倉儲物流、金融、信息咨詢、采購等資源高度集成、與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中小微企業共榮共生共享的貿易生態服務平臺,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慧供應鏈集成服務商,進一步完善大中小微企業共同發展的產業生態。鼓勵紡織服裝平臺型企業整合客戶需求和供應鏈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能力,以商帶產,共促消費。(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商務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高端化推進,發展一批紡織服裝產品技術標準領跑者
10.集中突破行業關鍵共性技術。
圍繞功能化高性能纖維新材料、高端用纖維及紡織品、前沿纖維新材料、紡織智能制造、數字化轉型等重點領域,綜合運用揭榜掛帥、擇優獎補、賽馬制等方式,鼓勵以企業為主體加強研發投入,以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促成行業上下游、產學研用融合開展協同創新,支持開展關鍵技術(裝備)、行業成套應用解決方案攻關,突破高檔面料等工藝技術、高端定制服裝服飾及家紡、紡織廢棄物高值化回用工藝難點和堵點,加快提升錦綸、滌綸、丙綸、多組份復合纖維、功能性化纖等高性能纖維的質量一致性和批次穩定性,提高織造、非織造、復合等成型技術的應用和生產水平。到2027年,力爭在紡織服裝領域建設一批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新型研發機構等創新平臺,推動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建立企業內部科研創新機構,突破產業關鍵核心共性技術。(省科技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11.提升產品品質。
支持企業完善質量管理體系建設,建設完善質量檢測部門,建立完善質量控制平臺。加強生產過程巡檢、半成品抽檢、成品質檢,不斷提高產品合格率。大力開展質量基礎設施“一站式”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綜合應用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知識產權、質量管理等要素,為推動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技術支撐。深化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建設,到2027年,力爭實現全省紡織服裝規模以上企業首席質量官制度全覆蓋,爭獲一批紡織服裝領域的中國工業大獎、中國質量獎、全國質量標桿和省政府質量獎。(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12.強化標準先行。
發揮標準引領作用,以新型紡織纖維材料、功能性紡織品、智能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裝飾用紡織品、衣著用紡織品等為重點,鼓勵企業參與或主導國際標準、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全面推進企業標準“領跑者”工作,到2027年,推動形成紡織面料、服裝服飾、家用紡織品、產業用紡織品等領域30個紡織服裝企業標準“領跑者”。(省市場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品牌化發展,培育一批紡織服裝國際國內名牌
13.培育百億名企名品。
在內衣、家居服、針織品、絲織品、女裝、童裝、老年服裝、高端定制、婚紗晚禮服、工藝毛衫、牛仔、體育運動服裝等服裝細分領域,完善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著力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單項冠軍企業,發展一批優質上市企業,提升一批“鏈主”企業,建設一批供應鏈集成服務型企業,集聚一批工商貿一體化企業,形成具有全球視野、中華文化元素、廣東特色的紡織服裝品牌。鼓勵企業推進產品設計、文化創意、技術創新與品牌建設融合發展,建立品牌專業化服務平臺,提升品牌營銷服務、廣告服務等策劃設計水平。支持企業強化商標品牌資產管理,提升品牌核心價值和品牌競爭力。分領域開展內衣、女裝、襯衫、家紡、家居服、婚紗晚禮服、體育運動服裝等特色優勢產品十大品牌評選發布推廣,支持樹立一批品牌標桿,總結推廣品牌建設典型經驗和做法。到2027年,爭取培育營收超10億元的品牌企業30家、超百億元的品牌企業3-5家,推動女裝、內衣、家居服、婚紗晚禮服、毛衫、休閑服、牛仔服等服裝產品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14.建設千億名區名城。
繼續做強中國服裝商貿名城(廣州)、中國婚紗晚禮服名城(潮州)、中國工藝毛衫名城和中國內衣家居服之都(汕頭)、中國男裝名城(惠州)、中國化纖產業名城(江門)等紡織服裝區域品牌,做大大朗毛織、虎門女裝、鹽步內衣、沙溪休閑服、開平牛仔服等知名產業集群。鼓勵各地深入挖掘瑤族刺繡、壯錦、壯繡、廣繡、潮繡、小欖刺繡、珠繡、釘金繡裙褂制作技藝、香云紗染整技藝、抽紗以及墩頭藍紡織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精髓,將地域文化融入紡織服裝品牌建設,培育兼容產業特性、現代潮流和鄉土特色、民族風情的優質區域品牌。到2027年,爭取培育營收超千億的紡織服裝特色區域3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15.加強品牌推廣和消費。
推進廣州和深圳打造紡織服裝品牌培育推廣和展貿消費高地,支持汕頭打造國際紡織服裝產業采購基地。組織企業、行業參加中國品牌日系列活動、全國消費促進月、雙品網購節、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粵澳名優商品展等重要活動,集中展示廣東紡織服裝精品。充分利用省級示范特色步行街(商圈)、大型商超、重點商業街區、社區生活網點等加大廣東自主品牌宣傳推廣。深入推進商品市場優化升級專項行動,指導服務廣州、深圳、東莞的大型服裝批發市場數字化轉型升級,培育塑造網絡品牌,拓展消費群體。鼓勵紡織服裝企業廣泛應用社交電商、直播電商、內容電商、跨境電商、官網直營、線上線下互動、搜索引擎、流量推廣、目標人群畫像等方式,擴大企業產品銷售。鼓勵各地在參加地區特色和民族地區活動時,穿戴特色服裝配飾。(省商務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市場監管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16.強化品牌保護。
統籌推進商標、老字號、非物質文化遺產、地理標志產品、專利等保護工作,嚴厲打擊商標侵權等違法行為。完善跨部門、跨區域知識產權執法協作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資源供給,依法依規加強知識產權領域信用體系建設。支持企業加強商標品牌保護,完善商標品牌維權與爭端解決機制,推進商標數據國際交換與應用,推動商標品牌保護、糾紛處置的跨國協作。加強知識產權、貿易爭端的海外維權應對指導服務。(省市場監管局牽頭,省商務廳、省文化和旅游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數智化建設,推動紡織服裝生產經營管理降本增效
17.推進全流程數字化。
編制紡織服裝企業數字化轉型工作指南,舉辦紡織服裝行業數字化轉型培訓班,引導促進企業進行全面、系統、整體的數字化轉型規劃布局,從研發、設計、生產、質控、倉儲、物流、銷售、售后等環節形成數據閉環,實現各環節的數據整合、分析、利用,推動生產經營全流程的數據化。加快DCMM貫標,提升紡織服裝企業數據資產管理經營能力,挖掘數據價值,實現供需循環優化。鼓勵紡織服裝企業加強與紡織服裝賣場、經銷商、電商平臺合作,形成基于數字化的市場體驗大數據。鼓勵各地對企業數字化轉型給予一定補助,對先進典型形成案例匯編加大宣貫推介,營造良好氛圍。到2027年,培育20家行業數字化轉型示范企業,培育一批企業首席數據官,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到90%。(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商務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18.引導智能化改造。
深入實施智能制造工程,加速應用數控節能高速紡織、染整、吊掛柔性流水線、數碼印花、智能紡機、智能制衣等智能裝備,安裝廢氣粉塵收集措施,構建虛實融合、知識驅動、動態優化、安全高效、綠色低碳的智能制造系統,推動紡織服裝企業實現智能化變革。支持智能制造服務商圍繞紡織服裝企業需求開展智能制造裝備研發和一體化解決方案集成,夯實工業軟件、工業控制系統、智能裝備、網絡設施及安全等基礎支撐。支持建設云制造平臺和云服務平臺,建設完善紡織服裝相關產品模型庫、軟件庫、數據庫,培育一批具有行業特色的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和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到2027年,全省全行業兩化融合水平達到60%以上,推動80%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建設智能制造車間、智能制造工廠。(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科技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六、低碳化升級,促進紡織服裝企業綠色環保發展
19.推進環保印染洗水。
在汕頭、揭陽等地建設完善現有的印染專業園區,推行印染企業集中入園管理,建設環保污染處理中心,鼓勵印染企業付費共享行業關鍵無污染技術。支持各地印染企業升級環保設備,鼓勵對技術改造后環保設備升級符合環保要求的印染企業擇優給予適當獎補。引導印染企業創新技術、改造流程以減少污染,有條件的地方通過“揭榜制”獎勵企業自主研發的環保印染技術、中水回用處理工藝并在行業中推廣應用,使其達到并嚴于環保標準要求,同時不斷提高行業中水回用水平。到2027年,力爭環保印染洗水工藝在規上印染洗水企業推廣應用全覆蓋,全行業推廣應用覆蓋率達到90%。(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20.推廣應用節能減排技術。
加大重點耗能工序和設備的節能改造,進一步降低能耗強度。推廣先進無水少水加工技術和原液著色、無聚乙醇烯上漿、新溶劑法紡絲等清潔生產技術,加快聚酯酯化蒸汽余熱回收再利用技術、絲光淡堿回收、中水回收、工業廢水資源化利用等減排技術應用,降低能耗水耗水平。鼓勵推廣無銻化纖等生產工藝,減少有害原輔料使用。支持重點用能企業建立能源管控中心,提高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推進紡織印染和服裝企業開展清潔化改造,實施清潔生產審核。(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21.提升紡織服裝綠色制造水平。
以促進全產業鏈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為目的,以企業為建設主體,以綠色工廠、綠色產品、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為主要內容,逐步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制造體系。持續加強印染、粘膠、再生化學纖維等重點領域行業規范管理,依法依規淘汰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的落后生產工藝和設備。加快建立健全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體系,引導支持紡織企業特別是品牌企業使用再生纖維及制品,促進廢舊紡織品高值化利用,逐步推動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行業發展壯大。(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七、國際化合作,建設紡織服裝服務貿易會展新高地
22.促進國際交流合作。
做大做強廣東時裝周品牌,舉辦廣東國際時尚產業博覽會,推動嶺南時尚走向世界。舉辦廣州和深圳國際內衣展、深圳國際家紡家居展、廣州國際紡織制衣及印花工業展覽會、潮汕國際紡織服裝博覽會等專業展會,邀請國際知名紡織服裝企業、外貿企業、跨境電商平臺、專業買家參加,推動廣東紡織服裝走出去開拓市場。支持企業參加廣交會、中博會、進博會等大型綜合專業展會,引導各組展機構、行業協會,有效利用RCEP、一帶一路等相關政策,組織企業參加國外各類展會,自主舉辦全球性展會,推動全省紡織服裝出口。(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23.做細做實招商引資。
科學精準編制產業招商圖譜,制定完善紡織服裝重點招商目錄,建立穩鏈、補鏈、延鏈、強鏈項目庫。要善于利用資源,聚焦各重點細分領域和龍頭企業、“鏈主”企業,把企業家的生意圈、朋友圈、校友情、家鄉情轉化為招商信息網,按照“一企業一方案”要求,落實專項招商。要善于利用資本,充分發揮專業基金、風投、金融機構作用,掌握產業鏈前沿動態,對接招商項目,開展金融服務,提供資金支持,助力項目落地。要落實重點區域招商,聚焦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地和國內浙江、江蘇、福建等地,持續深耕細作,積極參與重點區域舉辦的各類經貿活動、行業峰會、技術論壇,謀劃舉辦系列招商推介對接活動,開展穩投資、保訂單、引項目、穩生產、促出口。(省商務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人才產業化支撐,培育紡織服裝百名設計大師和萬名熟練技工
24.引進培育高端人才。
充分考慮紡織服裝行業的特點,結合產業、企業特色需求,制定與行業人才實際相適宜的評價認定指標體系,推動企業加強高技能、高層次人才引進培育。引導行業建立紡織服裝技術人才薪酬激勵導向機制,持續提升高層次人才工資收入。開展百名省級紡織服裝設計大師評選,建立行業人才庫,積極建設培育人才聯盟(集聚中心),推薦行業認可、實效突出的高層次人才按政策規定申報國家和省各類人才專項。(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牽頭,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總工會、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25.合作培養技術技能人才。
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持續提高紡織服裝技術技能工人社會地位、福利待遇,拓寬技能評定和職業資質認定通道,按程序推薦表現突出者參加各類宣傳學習、技能提升活動和評優評先。要建立和實施行業高技能人才“政行企校”合作培養制度,推動行業優質企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深入推進產教融合育才,鼓勵引導開展企業冠名訂單班、崗位實習、專業工種輪訓、建設就業實習基地、共建產業學院等多種渠道、多種形式的校企合作,通過課堂實踐教學訓練、崗位職業技能培訓、行業技能比賽、校園創新設計活動等途徑,培養、造就一批具備較強實際動手能力和較高綜合職業素質的高技能人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教育廳牽頭,省總工會、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九、服務一體化保障,共建共推共享紡織服裝優質營商環境
26.發揮財政激勵作用。
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統籌用好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按政策規定對符合條件的紡織服裝產業項目予以支持,引導產業做大做強做優。(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牽頭,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商務廳、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27.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金融機構要根據產業政策和信貸原則,合理配置信貸資金,積極支持紡織服裝產業高質量發展。對發展前景和信用記錄良好,但資金周轉暫時出現困難的企業,到期貸款按照市場化原則給予周轉。支持融資擔保等公司加大產品創新力度,為企業及時提供擔保增信。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資本市場上市融資和發行債券。(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牽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人民銀行廣州分行、廣東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28.搭建公共服務平臺。
鼓勵紡織服裝核心和重點城市建設完善印染污水統一處理、紡織品有害化學物質檢測、情報信息服務、知識產權服務、產業研究、研發設計、展覽展示、宣傳推廣、人才培育、技術研發、數字化服務、供應鏈管理共享、智能共享車間等公共服務平臺,對行業協會和企業自建平臺并為紡織服裝行業企業服務予以補貼。(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科技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教育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省總工會、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29.優化營商環境。
充分發揮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作用,加強與各細分領域“鏈主”企業和重點企業溝通協調,進一步優化完善企業生產經營政策、措施。有效運用粵企政策通、粵商通、市場主體訴求響應平臺等,加強對近年來我省出臺的“穩經濟131條”“助企25條”等穩定工業增長、促進經濟發展、拓展國際市場的系列政策措施的發布和宣貫,讓企業充分享受到政策紅利。針對企業因新冠疫情、國際貿易壁壘或爭端、限電限能等問題引發的生產經營困難、產業鏈斷供,堅持“一企一策”“一地一策”“一業一策”加大跟蹤服務和協調,確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能源、環保部門執行環保政策時嚴禁“層層加碼”,科學、合理、適度做好能耗、環保監督檢查執法,推進“執法+服務”一體化。強化紡織服裝企業信用管理,引導企業建立質量安全信用管理機制,對失信企業依法依規實施懲戒。(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科技廳、省商務廳、省生態環境廳、省市場監管局、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省能源局、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30.發揮行業組織橋梁紐帶作用。
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支持行業協會在行業調研、政策建議、課題研究、產品生產、貿易商務、國際信息交流等領域提供到位的中介、協調和咨詢服務,促進時尚產業上下游和國內外合作交流、加速項目落地與實施;為行業人員提供專業的就業咨詢和就業技能培訓;為紡織服裝出口企業受到的貿易壁壘和貿易糾紛問題提供專業咨詢和服務;鼓勵從政策研究、行業標準、市場規范方面建立行業標準體系,及時發布行業或政策風險,保證行業有序發展。(紡織服裝各省級行業協會按職責分工負責)